2022-09-06
“湄州苏”即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湄州村的苏姓。其开基祖为唐代的苏琳。苏琳(809-888),俗称“十三公”,福建莆田白石乡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被贬谪潮州。不久迁居潮阳兴仁乡,开创“彭州园”,距今将近1200年,这就是后来的湄州。湄州位于练江中游河畔,原是一片荒芜之地,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十三公”苏琳何以择居这一片荒原,因为这里一马平川,阡陌纵横,河流交错,适于耕作。苏琳在湄州定居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成为稻米花香、良田万顷的美好家园。而此时的贵屿,还不过是个小土丘,并未形成村落。直至宋代,才逐渐成为一个村民集居的小市墟。到明代,贵屿已发展为一个商贸较发达的小埠市,其名气也盖过湄州。尽管如此,这一带的村民仍不忘早年在这里开基创业的先祖——湄州苏氏。所以,“未有贵屿埠,先有湄洲苏”的俗谚便代代相传!而湄洲,作为一个创乡将近1200年的古乡,由于史上不断的对外......
汉末虽然天下动荡,却也有众多才人俊彦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还能留名史册。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苏姓人物们。梳理了下《三国志》中提及的苏姓人物,列个名单:苏由、苏越、苏则、苏怡、苏愉、苏林、苏代、苏固、苏伯、苏铄、苏衡、苏非、苏尚、苏双、苏飞、苏马。没什么特别知名者,可能苏飞与甘宁的渊源更为后人熟知。“二月,尚复攻谭,留苏由、审配守邺。公进军到洹水,由降。”——《三国志·武帝纪》【苏由,袁尚部将,与审配一起留守邺城,后来降曹,不像审配坚守到了最后一刻】“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三国志·武帝纪》注解【苏越,曹魏工人,奉命伐树】“金城太守苏则讨进,斩之”——《三国志·文帝纪》【苏则,他在《三国志》中有自己的传记,主要事迹是在凉州平叛,以及那句“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他有两个儿子苏怡、苏愉】“於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
众所周知,百泉的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由西向东从地下延伸过来,到达百泉时孤峰突起而形成的一座山头。这座山头海拔高程只有184米。山虽不高,但山上古建成群,绿草茵茵,翠柏之中掩映着点点亭楼,密林之下延伸着幽幽曲径。历代的名人胜迹遍布其上,流传着一个个神秘而离奇的传说故事,真所谓"山不在高灵在仙",千百年来,竟然与华山、嵩山齐名,驰名古今中外,深得世人的喜爱。然而,有所不知的是,苏门山竟然还是海内外苏姓家族的渊源,即苏姓发祥地。换句话讲,就是说百家姓中的"苏"姓,是由苏门山的"苏"字而来的,"苏姓源于苏门山"。(见张新斌《苏姓源于苏门山——关于苏姓起源与播迁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这就更使玲珑秀丽的苏门山锦上添花,越发显出其珍贵。然而,如何证明苏姓是源于苏门山的呢?先谈"苏"字之本义《说文·竹部》曰:"苏,桂荏也,从竹、苏声。"郭璞注:"苏,荏类,是则......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福建各地志书。历代苏姓入闽当官者,计有171人。其中,唐9人,北宋8人,南宋18人,元6人,明82人,清48人。唐9人:苏道(定居漳州)、苏妙(广东南海)、苏弁(陕西武功)、苏穆(里籍不详)、苏球(里籍不详)、苏发、苏谅(定居晋江)、苏义(定居南安)、苏益(定居晋江)。1.苏道苏道,是苏姓入闽开漳第一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粤平乱,落籍戍守漳州。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授封昭德将军,附祀陈圣王庙。【登科按语】见北宋嘉祐《新唐书》卷五九,南宋宝祐《仙溪志》卷三,明万历《闽书》卷四一,清乾隆《漳州府志》卷八、卷二二,嘉庆《云霄厅志》卷十,民国手写本《寿祝杂款钞录》页一。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始设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开元四年(716年)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贞元二年(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
苏东坡983岁诞辰:数百人齐聚三苏祠苏氏宗亲捐赠家训铜钟,1月13日,四川眉山,有一个人迎来重要日子,不但让数百人齐聚一堂,还让三苏祠免费...
在苏氏宗祠里画画,还看到了黄鼠狼,没想到在苏氏宗祠里画画…以及第一次看到的黄鼠狼(?)即刻扫码,参与苏氏家族话题讨...
会长招募!中华苏氏家族圈招募会长欢迎报名!,会长职责:1.熟悉并遵守家族圈规则,遵守删帖准则,维护家族圈秩序,保持家族圈和谐...
苏东坡《圆觉经》墨迹现京城,据11月14日《人民政协报》:北京中鼎国际2013年秋拍中,苏东坡的《圆觉经》册...
安徽苏氏字辈...
重庆市苏氏字辈...
江苏灌云:国大学玉德立永成恒茂(连云港灌云县同兴镇小圩村鲍永浪)江苏邳州:玉魁怀明忠文学永兴万培克允庆传振宗江苏滨海:永其元中学之良江苏滨海凡集:继景增光如初尚月长荣利见得胜启云。江苏睢宁(存德堂):宗如德庆昌盛治亚洲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江苏睢宁(上党堂):堂桂光书本兆江苏新沂(敦睦堂):文洪恩俊业贻吉兆昌永寿长延光华万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江苏连云港(敦睦堂):宗恩广贞成尤俊业宜吉兆昌永寿长延光华万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江苏沭阳(敦睦堂):洪恩俊业贻基兆昌永寿长延光华万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江苏宿迁:谨守慎良兴诗立礼成乐依仁江苏宿迁(世德堂):井长守安乐江苏扬州:春圣正志……江苏盱眙县鲍集:继有应克明立正永仁义同学福寿长延全堂荣华金玉万年民纯国安心孝子贤文化启发守到乐天江苏镇江:新安鲍氏承凤派(民国十八年定)30起:元善克承允存忠厚崇德尚贤本经恒守江苏灌南(歙迁积善堂):尚德礼文义加永远其-从中学......
晋咸和二年(327)十月,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起兵作乱,占据建康。苏峻字子高,长广掖县(今山东莱阳南)人。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峻聚众屯结,投奔晋元帝司马睿。后参与讨伐王敦叛乱,因战功晋升为历阳内史,颇为骄溢,有轻视朝廷之意。咸和元年(326),司马衍(成帝)继位,朝政大权尽归外戚庚亮。庚亮认为苏峻、祖约不忠,次年十月,庚亮不顾朝臣异议,下令征讨苏峻。苏峻闻知,便联络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庚亮为借口共同起兵反晋。这是东晋内朝与外镇矛盾的又一次爆发。328年正月,庚亮等西逃寻阳,叛军随后攻入建康,司徒王导等拥成帝于宫内太极殿前,峻兵不敢上殿,便于城内大掠。苏峻占据建康之后,下令大赦,自封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以王导守本官,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朝中大权尽落苏峻手中。咸和三年(328)三月,温峤、庚亮约陶侃共讨苏峻,陶侃率兵4万,顺江东下,进逼建康。九月,陶侃指挥水军攻打石头城,庚亮、温峤......
苏姓系黄帝子孙,源于昆吾的后代。据载,古帝颛顼(即高阳氏)的裔孙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一作矾),部落世居昆吾(今河南濮阳),夏帝封同盟部落昆吾王樊为侯伯(诸侯长),建都于苏邑(今河北临漳鄴西苏城),而为苏氏,樊为苏氏始祖。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孙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因能公平量刑,善教百姓,被封于河南河内,后忿生迁都于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温)国被狄人所灭。国虽灭,而邑尚存,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至汉兴,苏氏徙入关中。苏秦后裔苏建因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裔遂称为“武功衍派”。此外,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汉书》载,辽东乌桓有苏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苏氏。苏氏以武功、扶风、蓝田(均属今陕西)、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及山西一部分)、洛阳(今河南)为主......
一、溯源苏氏源出黄帝,肇端高阳,得姓昆吾,封地邺地苏城。夏,昆吾为夏伯;商,护为国侯;周,忿生为司寇;战国,秦为六国相;汉,高祖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建为平陵侯;武出使匈奴,大节刚忠,封典属国关内侯,以武功为郡望。北周,绰为度支尚书,赠邳国公称河南武功一世祖。隋,威进封房国公。唐,環,均为相,封许国公。唐末,光启二年丙午,光州刺吏奕四世孙义,带二弟随王绪,王潮入闽,进兵泉州驻城皇庙,因军功戍泉关涧埕,世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园,仲弟居永春毗湖,季弟居云台开山。(槐市苏土安一带)义为阜阳苏氏入闽始祖,通称大郎公。二、蕃衍大郎公入闽后,居涧埕,只生一子罕。罕生三子:长逊扮做商人回光州固始顾祖。次希,三臻生二子,长十九翁又回光州,次廿翁生三子衢翁、明翁、衡翁,归顺赵宋后分守惠、永、德关隘。希固守基业,五世单传,袭职关守。八世垂昌生四子:长端、四事徙居枫亭,次仪子孙居埔上即今前埔,称东房祖,另自......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苏姓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人口43.8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仡佬语属汉藏语...
记者昨天获悉,10月21日下午,包氏后裔、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宗谱续修委员会包荣如一行7人,将新续修的全套《文林包氏宗谱》70册捐赠给合肥包公园。 江阴文林包氏是宋代包拯后裔,现有海内外族人约2万多人。宋靖康二年包拯孙包钦自合肥徙句容再徙江阴,居西舜乡,即今文林,为江阴包氏始祖。明代中叶,包氏旧谱散失。近年来,文林包氏族人经多方考证,花巨...
金缕玉衣被抽丝剥茧,残留玉片随地洒落,棺木被彻底砸烂焚烧,镶玉漆棺仅棺座边缘残存一线……记者15日在江苏淮安盱眙大云山汉墓内看到,南京博物院一年来大规模发掘工作有了最新进展:2号墓明确发现金缕玉衣和玉棺,这意味着,墓主人身份极其显贵,很可能是西汉时期的王、侯级别人物。眼前偌大墓室内残破景象,昭示着此前盗墓现象之严重,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厚葬”之风最为盛行,使得秦汉时期墓葬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觊觎对象。去年初,4名盗墓者甚至在盗墓过程中死亡,而当地民众流传8号墓旁“仙人洞”也经常发生奇异事件。坊间的诸多猜测,令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墓一直笼罩着神秘色彩。也就是在这起盗墓案件之后,2009年2月,南京博物院开始对大云山汉墓进行初步勘探,当年9月发掘工作启动。记者在航拍图上看到,墓园内现已发现大型墓葬3座,车门陪葬坑1座,武器陪葬坑2座,陪葬墓13座。主墓现有东西并列的三座,平面均呈“中”字......
此苏氏家谱文献包含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的文献资料。...
温县与苏忿生《辞海》有“苏”字词条,释义之一:“古国名。金文或作‘稣’。又称有苏氏,己姓。在今河南济源西北。西周初年苏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公元前650年为狄所灭。”苏忿生为周初六卿之一的司寇,掌管全国的刑狱司法。苏洵说:“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蓋《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苏国的历史长达400年,国灭而以国为姓的苏氏子孙蔓延于天下。今河南温县西的招贤镇一带还残存苏国故城墙。2005年,中国姓氏研讨会在温县举行,重点是研讨发源于温县的温姓、苏姓。温县苏苑联珠台一处几经炮火的神奇古墓一个姓氏起源发展的历史见证苏苑连珠台2016年春,温县县城城西的一个巨型封土堆保护区内一个由考古、民家学者、仿古建筑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在仔细的讨论着。他们根据当地流传了三千多的传说在仔细的寻找着。那么是什么样的......
苏氏世锦堂大宗祠,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东新村东兴路联兴巷3号。宗祠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占地面积3亩。宗祠内置上下两厅、左右回廊、天井,为土木结构,风柜斗式建筑,整座厅堂四周墙体为下青砖上土墙,厅内16支圆木柱,横梁上雕龙刻凤、涂金彩,整体装修十分精美。正厅上方悬挂着旅台宗亲苏禄洲亲笔题写的“世锦堂”堂匾,正厅左右各一厢房,厢房门口各一小厅,特别雅致温馨。正厅左辅房有厨房、水井和五尺宽的石火巷,右辅厝有土木平房一座。下厅左右各一通廊与正厅走廊相连。门外灰埕,原竖6支石旗杆,现仅剩1支较为完整,大门顶黑漆金字“苏氏大宗祠”匾额历历在目。苏氏世锦堂后代主要聚居新罗区东城街道东新、社兴村,并繁至曹溪后隔苏、石粉岭,铁山洋头、隔口、黄竹坑,也有部分东商孙居到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四川、建阳等地繁衍生息,总的来说出自苏氏世锦堂商孙有一万余人。...
比邻高要市新桥圩镇西边,有一条约400户人家的古村庄叫北寨村。村庄绿水环绕,绿树婆娑;水牛在榕荫下悠闲地嘴嚼着胃里反刍的草料,偶尔还听到一两声鸡鸣狗吠。这里远离城里的喧嚣,显得格外明静休闲。村南边有一座古祠堂,硬山顶风火墙呈方角形分级向墙首延伸,梁脊灰雕着二龙吐珠图案,颇具岭南古祠堂建筑特色;正面墙月梁柱上有一副柱联写着:南有送春来八九十韶光先及第;东坡分派远百千万岁月数登科(见图)。对联虽不甚工整,但从联意上可以反映出其族人承传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并以北宋大文豪、书画家苏东坡为荣耀。高要新桥镇北寨村苏氏宗祠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祠堂大门门匾上的“苏氏宗祠”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一般地说,繁体“苏”字里的“鱼”字本应是四点底的,但它却写成三点底,当地人称之为“三点苏”,说起来还有个典故。苏氏宗祠门匾上的“三点苏”清代道光壬辰年(1832年),有个族中秀才苏浚到省里应乡试,四书五经、申论等科目都考得......
苏氏宗祠(俗称普济寺),系陕西陇右人苏隆、字子昌,号恭,元代中统间进士,大德元年(1297年)任大理路知事,延至七代孙苏兆民,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特授镇江知府正堂,告老回乡后建盖的祠堂。此祠堂坐落在下关文庙之下,占地约三亩,进大门有一棵百年古榕树,为宗祠增盛。进二门右边立有明代古石碑三块,是苏兆民为母亲生前讨封,王旨封“知命之宝”夫人,死后封“制诰之宝”夫人(详见碑文)。西面隆起的古代建筑殿堂,气势磅礴,天井内种植柏树花木,两边厢房及院内花棚下石桌凳是供游客小憩娱乐席地,全院内有历史文化遗物,及古朴清幽景观,以往游客至此,大有智者稽古,仁者游乐各得其所之感。清代曾在院内北厢房开设私塾,龙尾古城清进士段世奕归隐时在此教书育人,私塾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才停办,最后一位老师是苏朝育,此地为栽培人才作出过贡献。...
苏氏祖先为宋朝人士苏宗,外族入侵时,南迁广州,先到增城,后迁至车陂村居住。3代后,其后裔苏文聪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由增城迁到车陂定居,第十代先祖鹿泉公为人善于理财持家,于宗祠制定奖惩条例,告诫后代子孙勤俭持家,为后代子孙之祖训。至今已定居车陂数百年,历经30代。建有鹿泉苏公祠。鹿泉苏公祠(苏氏宗祠)位于车陂高地大街,建于明朝万历43年(1615年),三进两廊两天井。该祠堂是为纪念鹿泉祖而兴建的。1949年无偿提供给国家作为广州市十八中教师及学生宿舍,至90年代初期。第三次重修后,为苏氏族及村里老人活动中心。“高地苏、武功苏、隆兴苏”三个姓氏社团,属于三苏兄弟的后代,大家称为车陂“三苏公”。...
车陂隆兴苏氏始祖苏东坡之三子苏过之曾孙苏茂才,号隆兴,时任南宋宣义郎,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随南宋皇室南渡至广州,再迁居番禺永泰乡(今车陂乡)。定居车陂已有近800年,至今23代。隆兴苏公祠是为纪念始祖隆兴而建的。祠堂先后兴建三次。第一次,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先建在清溪之南社;第二次祖祠重建,在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建在双社西闸外,三进祠堂,祠前有几对花岗石旗杆夹,是该族十七代传孙苏威,号宗洵,在清朝同治年间考中举人所得的荣誉;第三次,祖祠重建于1923年。...
车陂苏氏有三,其一祖先为北宋名士苏东坡之后,原籍四川眉山。车陂苏氏始祖为苏绍箕,苏东坡次子苏迨之子,因怕苏轼政敌迫害,苏绍箕出生后随家人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苏绍箕长大成人,为人英伟聪慧,步入仕途后八次升迁,官至太尉。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苏绍箕辞官回南雄珠玑巷,随后南下广州,以苏晴川之名购地置产,为子孙安居之业。至第三代孙苏福胙、苏寿孙,迁居车陂定居,至今27代。建有晴川苏公祠。晴川苏公祠位于车陂祠前大街2号,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大门贴有对联:“武功伟业参天地,眉山翰墨贯古今。”祠堂结构为三进两廊。祠堂历经了四次修缮:第一次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700年);第二次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重新收回祠堂后,筹款进行了局部修缮;第四次则在2013年。虽修缮了几次,但苏公祠的总体格局和建筑风格,基本都保持着初建的原貌。...
Copyright 2023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